高校地质学报
主办单位:教育部
国际刊号:1006-7493
国内刊号:32-1440/P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1362 人次
 
    本刊论文
对我国地质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摘要:地质公园,作为21世纪旅游业的一个新事物,业界对它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我国已经建成139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26个已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把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和生态旅游紧密相连。本文阐述了地质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以及我国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对未来地质公园开展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现状,对策

    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对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我国目前开展生态旅游的载体主要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城市生活环境恶化和人们旅游观念由观光游览型向休闲体验型转变,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一、地质公园

    (一)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在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我国地域辽阔,多样性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地理条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但是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其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如何合理有效的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地质公园的建立就是国际上为保护地质遗迹采用的一种通常做法。

    (二)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并以一定规模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等多功能作用的地域综合体。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即从各国推荐的地质遗产地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区纳入世界地质公园,其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地质公园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经建立了139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26个已经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

    二 生态旅游

    (一) 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兴起保护自己生存环境浪潮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其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人们对传统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的反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生态旅游的理论体系

    仍滞后于生态旅游实践,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指以保护各类旅游资源为目的,既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具有一定生态价值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旅游方式和理念。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特征:保护性,自然性,专业性,生态性,普及性和多样性。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生态旅游的主要的特点是不追求营利的最大化,而是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

    (二)地质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质生态环境为主体,突出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和保健旅游等多种功能,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科学公园。生态环境不仅是地质公园内主要保护对象之一,也是地质遗迹、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的载体。我国地质公园的类型多样,可以分为地质地貌类、古生物化石遗迹类、重要地质剖面类等。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理念在功能和目的上是一致的,均强调:在保护有价值的自然、文化景观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游客松弛身心之需要;拉动旅游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众科学知识和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在地质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公园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自然优势建立生态旅游市场

    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的生态旅游产品,其拥有的不可再生的、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是其他生态旅游景区所没有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自己的生态旅游市场,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为资源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

    在地质公园的维护中,存在着资金短缺,保护乏力的现象。通过在地质公园内开展生态旅游,可以在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改善公园资金短缺的状况,回投一部分资金用于资源的保护、修复及保护生态环境等,理顺保护的责任、利益关系,促进公园健康发展。据资料统计,今年十一期间,浙江雁荡山地质公园“十一”黄金周共接待中外游客达10.3万人次,其中10月2日单日接待人数在最佳接待量内再创新高,达到2.5万人次。客流量的增加直接提高了景区的门票收入,繁荣了当地经济,重要的是,为地质公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3 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

    地质公园的功能之一是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通过生态导游的讲解引导及景区解说系统的引导,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加深对地质遗迹资源价值的认识,获得相关的地球科学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 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

    生态旅游开发是和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利益,才能使地质公园的开发得到当地社区的支持。地质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为社区提供对公园规划开发的决策机会及多种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能使居民意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缓解自然保护和当地资源利用的矛盾。

    三 我国地质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对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不合理、不完善

    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着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不完善、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论证不充分,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环境容量的控制及环境质量的监测还不足,导致人为环境的破坏,有的公园修建大型的人工景观、机动车道、电梯、索道、游乐场等,破坏了地质公园和谐的自然景观,呈现城市化的倾向。生态旅游提倡保护原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给游客一种天然之美。合理有效的生态旅游规划能实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质公园环境污染和植被的破坏

    旅游业最初被称为“无烟工业”,然而,事实的发展并没有证实这一点。近年来,在对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造成了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垃圾污染、大气污染等现象,并且这些问题还一直在持续下去。这样的做法与开展生态旅游的出发点是相悖的。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多方利益矛盾的出现

    随着城市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在节假日就会选择各种放松和愉悦身心的方式,到自然风光优美、环境宜人的地方旅游。因此,在地质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然而,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是多方的参与,比如规划部门、开发部门、管理部门、政府和当地社区等,很容易造成权责不明确,利益冲突的现象,无法实现生态旅游的顺利开展。

    (四)生态旅游的理念不清晰

    我国地质公园在开发管理中,常常存在着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相混淆的现象,如许多世界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好,旅游资源品味高,知名度比较大,开发者只注重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为游客创造的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时,公园内人满为患,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达7万人次,大大超过了其4万人次的环境容量。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经历,起不到对游客的教育作用,反而还会破坏公园的生态环境。

    (五)地质公园功能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的地质公园以旅游功能为主,忽略了科研、科普功能的发挥,科研、科普的场馆、现代化要求以及管理都很落后;在实现旅游功能时,又基本上以生态旅游为主,导游人员讲解的内容很少与地质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往往把地质公园旅游只看成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之上,应该挖掘地质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开展地质公园科普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容,又增加游客的科学认知水平。

    (六)各种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除《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外,没有其它的关于地质公园的管理、开发、经营等方面的相应法律、法规出台。这就使地质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目前在地质公园有许多具有重大地质意义的地质遗迹资源仍处于贫穷地区,缺少前期资金投入,缺乏建设地质公园的必要前提,无法开展相应的调查评估和地质公园的规划。

    四 地质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和对策

    (一) 地质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

    1 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地质遗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便不会再修复,地质公园也会因此失去发展的条件,严格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首要问题。对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

    2 科普环境教育的原则

    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中要实现对游客进行地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注重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设计一些帮助游客认识自然的旅游项目和辅助设施,生态旅游区能寓教于游,以景动人,以情感人,起到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旅游环境的教育作用。

    3 法制监控的原则

    生态旅游最核心的内容是对环境的保护性。在开发中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措施,对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濒危珍稀动植物、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及文化遗产进行严格保护,并力求实施规划措施的制度化,杜绝规划决策的短期行为,确保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符合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

    4 特色性原则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地质公园要想保留竞争优势,必须推出独特的,不能被模仿的产品,因此要注重开发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民族性和特色性的地质旅游资源,充分认识到其特点和价值,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佳”,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地质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加强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理念教育

    生态旅游理念的应用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旅游活动的生态化必然带来旅游服务的生态化。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以及当地社区居民进行生态旅游的教育,大力推进生态旅游意识、生态旅游知识和旅游审美的教育。

    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法制力度,依法保护旅游环境

    加强立法是对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方式。现行的旅游法规已不能满足地质公园开发与管理的要求,所以应制定《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管理法》。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遗迹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地质公园的开发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3 完善地质公园管理体系

    为了解决我国的地质公园多头管理,多头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笔者认为应成立由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教育部、林业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公园管理机构,赋予其对内对外的统一管理权,管理各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等的工作,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科学的决策,该部门活动受国务院全面监督。

    4 加强生态旅游商品的开发

    我国很多地质公园地处偏远山区,当地旅游企业较少,生态旅游商品的开发比较缺乏,从而失去了一个较大的旅游商品市场。笔者曾走访了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伏牛山地质公园做的非常好,当地的食品企业利用当地盛产香菇的优势,生产并大力销售仲景香菇酱,价格不高,风味独特。让人惊讶的是,有的游客甚至来伏牛山地质公园旅游仅仅是为了买仲景香菇酱。此外,在该景区还有各式各样的玉器工艺品,使得游客兴致盎然,流连忘返。地质公园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设计出具有地方性、艺术性的旅游商品。

    5 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

    地质公园的管理应该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来实现对环境质量的监测,环境变化的控制等。目前, GIS、RS和GPS及信息网络等新型的科学技术,可以改观现有的生态旅游管理手段,解决资源管理方面的难题,判断旅游资源变化的模式和趋势,更好地为保护地质遗迹服务。

    6专业人才的培养

    管理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加快管理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队伍,是地质公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必须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术和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的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 结语

    在地质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可以扩大普通公园的内涵,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拓展旅游活动空间;另外,地质公园作为一种高品位的知识性旅游产品,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不能把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该赋予更加丰富的科普和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董静。地质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4.

  [2] 熊继红。关于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1)。

  [3] 王建军。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景观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4] 程励。生态旅游脆弱区利益相关者和谐发展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 2006.

  [5] 闫淑君,洪伟,吴承祯。生态旅游及其规划原则[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1):103-106.

  [6] 程占红。生态旅游开发原则[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4) .

  [7]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高校地质学报》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高校地质学报》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